拼音:dēng 读音: 注音:ㄉㄥ
五笔86编码:twgu 五笔98编码:TWGU 郑码:MXJU
笔划:18 部首:竹 笔顺:撇横捺撇横捺折捺撇撇捺横竖折横捺撇横
四角号码:88108 仓颉:HNOT Unicode:U+7C26
说文解字簦的解释

【卷五】【竹部】簦
笠蓋也。从竹登聲。都滕切
笠葢也。笠而有柄如葢也。卽今之雨繖。史記。躡屩擔簦。按簦亦謂之笠。渾言不別也。士喪禮下篇。燕器杖笠翣。注曰。笠,竹????葢也。云葢則簦也。又按疏云。????,竹靑皮。恐非是。????疑同箁。竹箬也。今人謂之箬帽。从竹。登聲。都滕切。六部。
康熙字典 【未集上】【竹字部】 簦
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????都騰切,音登。
【說文】笠蓋也。
【史記·平原君傳】虞卿躡蹻擔簦,說趙孝成王。
【註】簦,長柄笠。
【急就篇註】簦、笠,皆所以禦雨。大而有把,手執以行,謂之簦。小而無把,首戴以行,謂之笠。
【古逸詩·越謠歌】君擔簦,我跨馬,他日相逢爲君下。又【篇海】竹也。
簦字的更多解释
簦dēng
【名】
古代有柄的笠,类似现在的伞〖alargebroad-rimmedbambooorstrawhatwithahandle〗
簦,笠盖也。从竹,登声。——《说文》。今之省雨伞也。
〖夫差〗遵汶伐博,簦笠相望于艾陵。——《国语·吴语》
器名〖akindofvessel〗
〖罕拔〗后乏盐,求于瑞体,瑞体馈海盐五千簦。——清·顾炎武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
簦
dēng
古代有柄的笠,像现在的雨伞。
笔画数:18;
部首:竹;
笔顺编号:314314543341251431